






陶土瓷土的區別
瓷土又名高嶺土, 瓷土是由云母和長石變質。
純粹瓷土的成分是:SiO2 46.51%,Al2O3 39.54%,H2O 13.95%, 熔度為1780℃??捎糜冢涸旒?、陶瓷、橡膠、化工、涂料、醫藥和國防等幾十個行業。
陶土:成分復雜,主要由高嶺石、水白云母、蒙脫石、石英和長石組成,以蒙脫石、高嶺土為主。僅用于陶器制造。
做陶土磚的陶土
包括紫泥、綠泥、紅泥三種,統稱為紫砂泥。
紫泥:古稱“天青泥”,紫泥礦體形態呈薄層狀、透鏡狀、層次厚度在幾十公分至以公分左右,主要的礦物分布為水云母,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石云英、云母和鐵質等。經燒制后呈紫紅色、暗紅色。
綠泥:古稱梨皮泥亦稱“本山綠泥”原礦成淡綠色,存在于紫泥的夾層中,主要礦物組成為水云母、高嶺石、石英、白云母以及少量鐵氧及有機物質。經燒制后成米黃色、棕黃色。
紅泥:古稱“石黃泥”,原礦成黃色或黃綠色,礦石位于礦山底部,質堅如石,主要礦物組成為伊利石、高嶺土、氧化鐵、石英和白云母。燒制后成大紅色、赤紅色、淡紅色。
陶窯的構造及燒成溫度的控制,同樣是由低級到的發展.開始是露犬的平地堆燒和封泥堆燒,這種燒法限制了陶器燒成溫度與質量繼續提高.以后相繼出現的半地下式的橫穴窯和豎穴窯,既能提高很度,又有助于控制陶器顏色的變化。隨著時代風尚或文化發展而流行著不同顏色的紅陶、灰陶和黑陶,也表明了燒陶技術的不斷進步。白陶的制作,標志著人們開始使用含鐵里的“高嶺土”。而原料調配以及燒成溫度的不斷改進,都為后賽瓷器的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。
上一條:沒有了